先天性耳前瘺管
先天性耳前瘺管
先天性耳前瘺管(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 )是臨床常見的先天性外耳疾病,為第一、二鰓弓的耳廓原基在發(fā)育過程中融合不全的遺跡,遺傳特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。瘺管開口多位于耳輪腳前,少數(shù)可在耳廓之三角窩或耳甲腔部。先天性耳前瘺管分為單純型、感染型和分泌型。一般無癥狀。按壓時可有少許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樣物自瘺口溢出,局部感癢不適。無癥狀或無感染者可不作處理。局部搔癢、有分泌物溢出者,宜行手術切除。
疾病分類
先天性耳前瘺管分為單純型、感染型和分泌型。感染型占先天性耳前瘺管發(fā)病的82.58%,分泌型占3.87%,單純型占13.15%。其中單純型終生不發(fā)生感染,可不必手術。
疾病病理
先天性耳前瘺管是一種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,為胚胎時期形成耳廓的第1、2鰓弓的6個小丘樣結節(jié)融合不良或第1鰓溝封閉不全所致,國內抽樣調查,其發(fā)生率達1.2%,可一側或雙側發(fā)病,單側和雙側之比約為4:1。男女之比約為17:1。
瘺管的開口很小,多位于耳輪腳前部,其次為耳輪腳基部、耳前部。大多數(shù)可見于這3個部位,少數(shù)可在耳廓之三角窩或耳甲腔部。另一端為盲管。瘺管深淺長短不一,通常在1—1.5cm,可見分支,常見分支三處:上方一支有的擴展至耳輪內上約0.5cm處;另一支可延伸至耳輪腳;下方一支擴大呈囊袋,感染后的囊袋全被破壞,粘連纖維素或肉芽組織增生,其表皮往往呈暗紅色,有的深入耳廓軟骨內,有的可深展入外耳道深部,或向外到達乳突表面。管腔壁為復層鱗狀上皮,具有毛囊、汗腺、皮脂腺等。
病理肉眼觀,皮膚標本表面有瘺管口,瘺管為分支或彎曲盲管狀結構。管壁為纖維結締組織,內覆復層鱗狀上皮,或假復層纖維柱狀上皮,有時兩者兼有,或伴有慢性炎癥。深部管壁內有的有彈力軟骨。外口為皮膚上一個小凹,擠壓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樣物,有微臭。感染時,局部紅腫、疼痛、溢膿液,重者,周圍組織腫脹,皮膚可以潰破成多個漏孔。排膿后,炎癥消退,可暫時愈合,但常反復發(fā)作,形成疤痕,多見于耳屏前上方發(fā)際附近,瘺管深長者,可影響耳道軟骨部及耳廓,一般不波及耳后溝及耳道骨部。
3癥狀與檢查
一般無癥狀。按壓時可有少許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樣物自瘺口溢出,局部感癢不適。
4疾病治療
1、無癥狀或無感染者可不作處理。
2、局部搔癢、有分泌物溢出者,宜行手術切除。
手術可在1%奴夫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,小兒可在全麻下進行。術中可用探針引導,或在術前用鈍頭針向瘺管內注入美藍或甲紫液作為標志,采用此法時,注藥不宜過多,注射后,稍加揉壓,將多余染料擦凈,以免污染術創(chuàng)。手術時可在瘺口處作梭形切口,順耳輪腳方向延長,沿瘺管走行方向分離,直至顯露各分支之末端。若有炎癥肉芽組織可一并切除,術創(chuàng)應以碘酒涂布,皮膚缺損過大,可在刮除肉芽之后植皮或每天換藥處理,創(chuàng)面二期愈合。